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199;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作家,其作品《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以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边缘人物班的悲剧命运。本文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出发,探讨班的人格发展及其走向死亡的必然性。班的本我表现为对食物和性的原始欲望的强烈追求,自我在与社会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定的理性控制能力,而超我的缺失则导致其无法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外部环境的压迫与家庭关系的疏离进一步加剧了班的人格失衡,最终使其在孤独与绝望中选择自我毁灭。通过分析班的人格结构,本文揭示了文明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作用,以及班在寻求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失败与悲剧。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精神分析
参考文献
[1]蒋花.多丽斯·莱辛研究在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2008(03):57-65+125.
[2]向丽华.多丽丝·莱辛研究在中国[J].邵阳学院学报,2006(06):80-81.
[3]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M].何颖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陶冶.浅析《第五个孩子》主人公班的人格结构[J].戏剧之家,2019(15):240.
[5]ANTHONY S.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尹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朱永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多丽丝·莱辛.浮世畸零人[M].朱恩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张中载.多丽丝·莱辛与《第五个孩子》[J].外国文学,1993(0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