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2.067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社会治理现代化视下女性角色的主体性重构研究
张本莉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视角,探讨女性角色从辅助者向治理主体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制度赋权如“双主任制”提升女性话语权,其优势包括情感劳动构建信任网络、关怀伦理优化服务、柔性协作激活社会资本。同时,女性参与面临制度断层如晋升周期延长、数字技能代差和文化桎梏如社会期待落差、刻板印象制约。本文提出“三维协同”框架:文化重构通过符号生产重塑性别认知;数字治理转型构建“蜂巢式”系统;制度优化完善“双轨赋能”机制。研究证实,女性经验升维为创新资源,是技术理性向交往理性、科层管控向多元共治的范式跃迁,为全球治理现代化提供中国特色样本与方案。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代化;女性角色转型;柔性治理;制度保障;文化环境重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60.

[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3-05)[2023-07-05].

[3]何哲.从硬治理到软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一个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9(12):16-23.

[4]王加利.城市柔性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1):63-67.

[5]贺芒,李明洋.要素协同与情感治理: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双重”逻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2(2):38-51.

[6]詹虚致.组织引领与多元推进:女性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研究:以广东省顺德区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98-106.

[7]司汉武.知识、技术与精细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0.

[8]卡米拉·斯蒂福斯.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合法性与行政国家[M].熊美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36.

[9]孔海娥.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女性社区参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21-25.

[10]徐颖.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机制比较研究: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J].国际公关,2022(13):58-60.

[11]郭剑卿,石凤珍.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刍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6-9+21+2.

[12]李钊.复杂事态中的社区合作治理模式再造:基于疫情防控的分析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20(3):53-60.

[13]孙逊,陈恒.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观念[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58.

[14]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建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112.

上一篇:歌剧《蝴蝶夫人》与音乐剧《西贡小姐》歌曲形式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提高舞蹈审美教育的跨学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