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10.050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口头诗学视域下的凉山彝族叙事歌研究

魏巍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省内江市,641100;

摘要:凉山彝族叙事歌通过口头诗学的视角加以分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方法、新体系。在文本层面,叙事歌依赖彝语特有的“三韵声律”以及“主题程式”,形成区别于印欧语系传统的音乐表达形态。在传播层面,其意义嵌入不同演述语境,通过动态平衡实现活态传承。在功能层面,既有神圣内涵,更具有法典寓意,其祖源地以及英雄叙事、寓言式警句分别在文化认同建构、社会秩序维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汉藏语系口头诗学传统的特殊性。

关键词:口头诗学;彝族叙事歌;帕里-洛德理论;演述场域

参考文献

[1]杨民康,论少数民族叙事歌的文化方式和功能更新.人民音乐,1992(04):p.15-17.

[2]阿石尼古,凉山彝族阶层、等级和阶级关系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9):p.52-60.

[3]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and祝鹏程,《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民间文化论坛,2015(06):p.2.

[4]周爱明,史诗研究的第三只眼——《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的评介.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02):p.80-83.

[5]刘成成,巍山彝族民歌文化述略与分析.民族音乐,2010(05):p.46-48.

上一篇: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