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2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浙江省杭州市,311100;
摘要: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被视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连接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媒介,是实现人性至善至美、追求彻底自由的必经之路。当代劳动教育在文明演进中面临异化危机,学校教育呈现形式化倾向,导致学生陷入“纸上谈劳”困境。重构劳动教育体系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多维实施路径;创新“理论+实践”育人模式,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平台,开发多样化实践项目;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强化价值引领;建立科学考评激励机制,完善经费保障与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载体,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翁伟斌、张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2023,39(2):41-47.
[4]余文森,殷世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92-101.
[5]孙伶俐.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20,1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