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2 商丘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3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数智化技术的深度渗透重塑了教育生态,也对教师情绪劳动带来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技术嵌入下的场景重构,揭示教师情绪劳动面临的三大新挑战:情感规则数字化引发的本体冲突、人机交互中的情感疏离困境、算法评判导致的专业自主消解。研究发现,这些挑战源于技术特性与情绪劳动本质的二元对立、数据化治理对情感真实性的挤压及数字伦理缺位。基于此,研究从政策伦理、学校组织、技术设计、教师发展四个维度构建协同治理策略,以丰富数智化情境下的情绪劳动理论,并为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提升教师福祉及教育质量提供实践启示。
关键词:数智化时代;教师情绪劳动;情感异化;协同治理;教育技术伦理
参考文献
[1]吕寒雪.人机协同教学中教师身份认同的情感理路与提升路径:一个情感社会学的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108-115.
[2]李虹,邢朝国,孙通,胡绮梦.近20年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核心议题与研究启示[J].教育学报,2024,20(02):77-91.
[3]胡莹莹,杨一鸣,王文静.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的纵向联系:情绪弹性和师生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5,41(03):357-367.
[4]于洁.数字平台劳动异化的三维透视——基于情感劳动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5,(04):258-264.
[5]刘莉莉,李庆豪.分布式领导对教师深层情绪劳动的作用机制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5,37(02):79-87.
[6]HOCHSCHILD A R,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Berk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7]李西顺.教师情感劳动概念界定的三个误区[J].教育学报,2024,20(02):54-63.
[8]胡莹莹,杨一鸣,张翠平,王文静.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师生关系与工作投入的纵向作用机制——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教育学报,2024,20(02):92-105.
[9]赵磊磊,嬴萍丽,付天祎.数智化时代教师技术焦虑的现象学观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02):102-113.
[10]刘哲,田爱丽.OMO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教师情感劳动的动态变化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02):99-107.
[11]戴妍,杨雨薇.智能时代教师情感劳动的异化风险及其规避[J].电化教育研究,2025,46(01):108-114.
[12]林绍惠,黄洪霖.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现状及纾解策略——基于对福建省3197名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4,(05):42-45.
[13]陈凡,胡景谱.论“情感劳动”的异化及其消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05):17-23.
[14]崔中良,陈雯.情感劳动:人工智能劳动的限度及风险[J].学习与实践,2023,(07):30-36.
[15]郭超华,于紫宜.数智化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5,(07):51-58.
[16]徐继存.数智化时代的教学隐忧与教学自觉[J].中国教育学刊,2025,(01):65-71.
[17]余晖,尤宏淼.数智时代教育研究伦理的挑战应答与规则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25,(07):131-141.
[18]韩晔,胡辰,许悦婷.国内外近十年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与情绪的关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2025,46(04):49-55.
[19]刘登珲,卞冰冰.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绪劳动研究——基于W市1300名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J].全球教育展望,2024,53(04):118-136.
[20]罗江华,王琳,刘璐.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反馈的伦理困境及风险化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