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7.017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杨慧卉1 曾和义2 刘姚成3*

1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2 昌宁县第一中学,云南保山,678100;

3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在高校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确保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见功见效的关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与逻辑推理等方法,深入剖析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具备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要求、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典型范式、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的有效途径等价值指向,聚焦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学意识有待深化、教学方式有待改进、思政资源创设能力有待健全等问题,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增强思政教育意识、完善知识体系,丰富思政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沟通与引导能力、建立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路径实现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樊三明,吕慧敏,朱美珍,等.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学理诠释与策略构思[J/OL].体育学刊,1-8[2025-01-16].

[2]胡德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理论逻辑、实践障碍与推进路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1):9-22.

[3]鲍巨彬.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05):573-580.

[4]丁海峰,陶玉流,张尧.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6):57-59.

[5]周启迪,王殿玺,刘佳.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何以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02):23-30.

[6]张一弛,张萍.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11):95-102.

[7]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24-32.

[8]冯振伟,曾雨,赵金巍,等.新文科背景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J].体育学刊,2023,30(05):97-104.

[9]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6):35-40.

[10]王涛,李斌,卜淑敏.体育课程思政价值体系的生成路径与育人机制的三维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12):43-50.

[11]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5):13-21.

[12]位小龙,于方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挑战与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02):104-110.

[13]李在军,刘美,赵野田.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3):18-24+32.

[14]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4):80-86.

上一篇:高校普通话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