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从分析传统戏曲与音乐传承的口传心授到,互动仪式链理论视野下的口传心授,提出以互动仪式链为视野看待口传心授,并从“情境分析”“情感分析”“符号分析”三个维度做了剖析,认为口传心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传承方式,通过本文三层理论的融合为基础,在传统中追寻创新,用“互动仪式链”的视角来看待传统的“口传心授”并将通过梳理和深度研究为目前的音乐传承与传播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音乐传承;互动仪式链;口传心授
参考文献
[1]马名群.小议“口传心授”——戏曲表演教学方法探讨[J].戏曲艺术,1982,(03):88-89.
[2]蒋锡武,钮骠.戏曲教育的“口传心授”[J].中国戏剧,1996,(02):29-32.
[3]朱文相.口传心授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J].中国京剧,1997,(06):35-36.
[4]刘富琳.“口传心授”释义[J].中国音乐,1997,(04):24-25.
[5]刘富琳.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159-162.
[6]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02):71-77.
[7]于萍.戏曲表演的传统模式—口传心授[J].戏曲艺术,2003,(02):87-91.
[8]蒋莉.论口传心授在古筝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音乐,2007,(03):210-213.
[9]朱洁琼.“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J].人民音乐,2010,(06):38-40.
[10]海震.论戏曲音乐传统传承方式——“口传心授”辨析[J].戏曲艺术,2012,33(02):84-87.
[11]吕珍珍.戏曲艺术传承为何必须口传心授[J].戏曲艺术,2014,35(03):55-59+63.
[12]吕珍珍.戏曲的讹传失传与口传心授[J].戏剧文学,2014,(09):86-92.
[13]李海萌.空间生产理论视野下的口传心授——以传统的戏曲与音乐传承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7,(06):150-156.
[14]吕珍珍.口传心授的补充:传统戏曲艺人的书面文化习得[J].戏曲艺术,2021,42(02):116-121.
[15]冉常建.论戏曲表演教学中的“口传心授”法[J].戏剧艺术,2022,(04):13-23.
下一篇:潮剧“童伶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