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委宣传部,山西朔州,036000;
摘要:本文以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分析工具,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进程,通过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分田到户”改革案例,揭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动态互动。研究以1978-1984年为观察时段,剖析集体化意识形态滞后性、教育系统功能转型及“万元户”符号重构三重矛盾,论证经济基础变革过程中非强制性意识形态调适机制的关键作用。案例显示,政策推行依赖基层广播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意识形态载体对传统话语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物质激励与价值导向的协同作用实现社会结构的平稳转型。这一发现为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提供了理论解释,也为当代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化解策略带来启示。
关键词: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王旗,孙倩倩.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激进解读[J].理论观察,2024,42(11):48-52.
[2]要瑞雪.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阿尔都塞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J].西部学刊,2023,56(1):138-141.
[3]毕芙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卢卡奇与阿尔都塞之异同的一个考察[J].教学与研究,2023,8(4):105-114.
上一篇:电力党建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