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宁师范大学 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与大数据分析工程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南宁,530001;
2 南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3 广西生态环境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面对新工科建设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中心面临着双创能力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等挑战。本文以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类研究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为例,基于“三螺旋”理论,深入探索教学中心建设路径。通过构建三螺旋多维协同模式,中心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升级实验设备,推进“人才输送-实践反哺”的实践教学改革,并组织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该模式显著强化了产研学融合,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同类教学中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自然资源类研究生;教学中心;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孔晓璇,卢海峰,刘重羊,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智能建造实验室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281-285+308.
[2]秦璐,董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江苏高教,2022,(12):90-94.
[3]程钢,杨杰,王磊,等.智慧教学环境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J].测绘通报,2021,(12):158-162+167.
[4]常亮,刘慧君,孙学军,等.高校组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思考——以河北大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32.
[5]张璋,赵制斌,何江川.区域发展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教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三螺旋”模型[J].中国软科学,2022,(S1):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