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6;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文艺领域研究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凭借深刻的思想、别具一格的崭新样式有着强大的文本张力和“力的结构”。本文立足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视域,以《狂人日记》为文本研究对象,运用“异质同构”“心物关系”“闭合原则”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对狂人的心理机制以及展示“吃人社会”的文本张力进行分析,以期探究《狂人日记》深刻的艺术思想对于国人精神生长的拯救性意义。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狂人日记》;张力
参考文献
[1]叶奕杉.日记体叙事的发生:《狂人日记》与新文学的格式变革[J].文艺评论,2025,(03):35-42.DOI:10.16566/j.cnki.1003-5672.2025.03.002.
[2]陈漱渝.从“吃人者”到“真的人”——鲁迅《狂人日记》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2025,(02):41-46.DOI:10.15945/j.cnki.cn11-2722/i.2025.02.003.
[3]苏泽,宋楠.从《狂人日记》中“光”的意象看鲁迅的启蒙意识[J].汉字文化,2024,(18):157-159.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18.018.
[4]柳九萌.《狂人日记》“吃人”主题阐释与现实对照[J].新楚文化,2024,(18):31-33.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8.008.
[5]李欣悦,张守涛.试析《狂人日记》中的“重复”意象[J].名作欣赏,2023,(36):57-59.
[6]范国富.寻找“人”,建设“人”——重申《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起点的价值与意义[J].鲁迅研究月刊,2023,(10):22-31.DOI:10.15945/j.cnki.cn11-2722/i.2023.10.012.
[7]蒋薇.百年《狂人日记》研究再认识[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0344.
[8]闫敬一,邹志远.谈《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2):10-12.
[9]杨纪一.《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及相关问题[J].农家参谋,2017,(19):253.
[10]张钰.此“反封建”非彼“反封建”——《狂人日记》被误解的价值[J].文艺争鸣,2017,(09):159-165.
[11]张志彪.《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再探[J].鲁迅研究月刊,2016,(03):14-20.DOI:10.15945/j.cnki.cn11-2722/i.2016.03.004.
[12]李杨.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的再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4):91-93.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20.
[13]董昌秀.格式塔视觉组织律在文学中的应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244-245.
[14]高晓琦,佘占宏.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03):89-92.
[15]何仲文.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国文学意境的审美建构[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2):121-122.
[16]李鸿.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与文学批评[J].荆州师专学报,1989,(03):28-33+36.
下一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三重维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