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学刊
  • ISSN:3079-9015(Print) 3080-1494 (Online)
  • DOI:10.64216/3080-1494.25.04.028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洞穴启蒙:柏拉图隐喻视域下教育的本质与使命
王莹莹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描绘的“洞穴寓言”,不仅是一则关于知识、真理与政治秩序的哲学经典,更是一幅深刻揭示教育本质与神圣使命的恢弘图景。通过解析隐喻中从经验到理性的飞跃、哲人与城邦的理想关系以及灵魂转向的艺术,揭示教育在引导个体突破认知局限、实现灵魂转向、培育理性精神方面的本质特征;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教育的使命是要打破蒙昧的枷锁、促进个体从表象到本质升华以及最终追求真理,这为当下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哲学启示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使命;认知觉醒;灵魂转向

参考文献

[1]江海全.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关于《理想国》中“洞穴之喻”的现象学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02):1-9.DOI:10.14182/j.cnki.j.anu.2024.02.001.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6.

[3]陈军.理想国叠影之魅——柏拉图《理想国》与王符《潜夫论》洞穴喻比较[J].社会科学研究,2022,(04):197-203.

[4]翟楠.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01):71-75.DOI:10.16783/j.cnki.nwnus.2011.01.012.

[5]韦恩远,肖菊梅.数字化生存的全景遮蔽与教育应对——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01):37-45.DOI:10.13966/j.cnki.kfjyyj.2023.01.004.

[6]韦恩远,肖菊梅.数字化生存的全景遮蔽与教育应对——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01):37-45.DOI:10.13966/j.cnki.kfjyyj.2023.01.004.

[7]王根磊.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浅谈灵魂转向[J].思想战线,2013,39(S2):11-12.

[8]江海全.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关于《理想国》中“洞穴之喻”的现象学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02):1-9.DOI:10.14182/j.cnki.j.anu.2024.02.001.

[9]龚群.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价值与事实观[J].伦理学研究,2023,(01):94-101.DOI:10.15995/j.cnki.llxyj.2023.01.013.

[10]彭磊.重思柏拉图的辩证法——以《理想国》为例[J].现代哲学,2025,(01):101-107.

上一篇:新时代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大平台路径研究

下一篇:浙江省预制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创新研究——基于“1+N”多元协同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