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甜甜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汉学”指的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严格地说,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的中国一切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是指对中国古代语言、思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汉学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一门显学,日本自隋唐起就开始引用中国的典籍制度,日本与中国汉学的渊源最为深远。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日本汉学,第一章主要介绍在不同时期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汉学的影响,汉文化、汉诗文的创作的范式转换。第二章主要介绍训读法的发明也就是汉文和读这一方法论革命推动了日本汉学本土化的演进。第三章主要介绍近代以来,在现代性语境下,日本汉学从特殊走向普遍,寻找新的地位。
关键词:日本汉学;文化转译;范式转换
参考文献
[1]王纪澎.中国文化在日本[J].国际汉学,2024,(06):108.
[2]黄婕.对日本汉学的旁观与思考[J].世界文化,2024,(07):4-9.
[3]张晓霏.日本语境中的汉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23,(03)
[4]张士杰.日本汉学家“他者化”中国的路向与逻辑——以津田左右吉、内藤湖南、服部宇之吉为例[J].孔子研究,2022,(05):111-120+159.
[5]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J].国际汉学,2017,(03)
[6]王梦如.近代日本汉学研究的思考[J].才智,2016,(24):209-210.
[7]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钱婉约.当代日本汉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图书评论,2008,(04)
[9]赵薇.东洋史学与日本汉学关系概述[J].国际汉学,2023,(02)
[10]张如意,马振秋.从“自我”到“他者”——浅谈日本汉学的历史变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