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4.081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基于航天背景的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宏宇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本文聚焦航天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剖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航天领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特殊需求,提出以培养具备航天特色的创新型电子信息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总体思路。围绕这一思路,从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以及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多方面详细阐述具体措施。通过实施该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为我国航天事业及电子信息行业输送了高素质创新人才,也为相关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航天背景;电子信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天红,方笑晗,陶骏.电子信息类专硕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中日韩暑期创新工程设计项目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5,44(04):179-183+192.

[2]黄飞,刘心报,吴红斌,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04):23-29.

[3]梁治国,陆永浩,艾轶博.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研究生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4,(03):18-24.

[4]王刚,运飞宏,陈曦.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7):104-109.

[5]王洪才,孙佳鹏.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6):1-7.

[6]华祖林,郭鑫,杨勇,等.基于双三螺旋模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11):6-13.

[7]白琳,陈彦萍,潘晓英.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1234”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24,(08):14-18.

[8]施艳艳,任莉,李梦阁.新工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与创新,2022,(02):116-118.D 

上一篇: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动力机制——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专业舞蹈教学对大众普及化舞蹈艺术发展的贡献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