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3.080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课程设计创新:高校教师促进大学生非功利价值观发展的策略研究
黄小丽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南昌市,330100;

摘要:功利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价值观异化,重物质轻担当,非功利教育成高等教育价值转型的迫切需求。本研究聚焦高校教师如何借课程设计创新推动学生非功利价值观发展。采用混合研究法,对30名教师深度访谈、500名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认知分理想型、折中型、工具型三类,影响路径有直接(课堂话语、榜样示范)和间接(环境营造、评价改革)之分。课程设计应依教师认知精准施策,本研究成果可为教师培训、课程优化和政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参考文献

[1]陈宇,李明.(2021).高校教师课程设计行为差异研究—基于教师认知类型的分类框架.高等教育研究,42(5),45-53.

[2]王红,张伟.(2022).评价改革对大学生非功利价值观的影响:一项准实验研究.中国高教研究,33(3),78-84.

[3]刘洋,赵静.(2020).学科差异对教师课程设计的影响:以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为例.现代大学教育,(6),89-96.

[4]周涛,黄琳.(2023).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基于30所高校的深度访谈.思想教育研究,(2),102-107.

[5]吴晓明.(2021).教师公益行为对学生利他主义的溢出效应:一项纵向追踪研究.教师教育研究,33(1),67-73.

[6]郑芳,马辉.(2022).高等教育功利化困境的测度与治理—基于500份学生问卷的实证分析.高教探索,(4),23-29.

[7]张磊.(2023).从“技能本位”到“价值本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7),15-17.

[8]Oishi,S., & Diener, E. (2014). Residents of Prosperous Nations Feel Worse But Residents of Poor Nations Feel Better.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4), 443-450.

[9]Lee, J. H., Kim, S. Y., & Park, E. J. (2020). Trends in Altruistic Behaviors Among East Asian University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49(3), 345-360.

上一篇: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系构建

下一篇:新时代高职学生管理提升的多维路径研究:基于“一站式”社区、思政协同与精准化管理的整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