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大学,江苏省常州市,213159;
摘要: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艺术教育课程理念需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育为核心目标,并贯穿于音乐、美术等各个教学中。流行音乐因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利于小学低幼龄学生的音乐入门,对他们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具有独特影响。本文从理论上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阐释音乐情感教育对儿童身心调节、情绪稳定的作用。解构流行音乐的时代性、审美特殊性及与小学课堂的适配性。从实践上,提出通过合唱实现流行音乐情感群体共鸣,促进情感个性化表达的教学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小学美育与情感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情感教育;小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音乐教育学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管建华.德国音乐教育学的后现代转向[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04):89-97.
[3]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80-83+5.
[4]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0 (05): 4-9.
[5]李恒超.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路径分析[J].家长,2024,(28):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