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8.030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广西传统建筑文化元素高校美育中从“普适”到“在地”的实践路径探索

黎雅蔓 刘彦铭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广西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在地化资源从而推动美育从“普适”向“在地”的转型。以《模型制作》课程为例在教学上通过解析广西民族传统建筑的审美范式与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美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来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由此在课程实践中引导学生以项目制学习探究传统建筑的结构力学、建筑纹样文化内涵及公共空间社会功能等内容,并运用数字技术完成建筑复原与交互设计。实践表明从教学场域上将美育回归到生活中使得其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理解,并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亦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创新表达能力。

关键词:美育;在地化美育;广西传统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下)[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273.

[2]邱志杰.社会美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以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为例[J].美术观察,2025,(08):8-11.

[3]王国军.中华文化符号融入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5-08-12].https://doi.org/10.14084/j.cnki.cn62-1185/c.20250728.004.

[4]杨睿,傅敏.美育赋能艺术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学理建构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5,8(04):150-159.DOI:10.13527/j.cnki.educ.sci.china.2025.04.010.

[5]李丹.建筑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J].建筑科学,2025,41(01):189.

[6]柴莳珺.审美经验: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1):55-60.

[7]赵巧艳.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4):101-109.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1.04.004.

上一篇:无锡地区“会计工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下一篇:越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现代转型与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