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8.019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非遗”文化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詹秋羽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宁波,3155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存续与发展受到人的价值观念及审美取向的影响,而后者又受限于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及传媒的导向。加强非遗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教育与传承过程深刻影响着社会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文化情怀与精神世界。文章从高校、教师、大学生群体三个角度阐释了非遗融入高校网络思政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并分析了依托专业优势驱动非遗文化融入网络思政的路径,概述了非遗文化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并讨论了非遗如何赋能学生的实践实习过程,旨在彰显非遗的教育作用、革新网络思政教学模式。

关键字:“非遗”文化;网络思政;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齐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Z世代中的数字化传承策略与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23.DOI:10.27012/d.cnki.gdhuu.2023.001214.

[2]梁瑞娟.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上海包装,2024,(05):194-196.

[3]龚晓雪.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研究——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J].湖南包装,2022,37(03):162-165.

[4]苏舜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共进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20.

[5]刘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刘薇.“非遗”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2):4-5.

[7]赵喜龙,金佩瑶,黄金田,等.非遗保护视角下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探索[J].家具,2022,43(01):111-114.

[8]郭章.非遗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03):158-160.

[9]杨小扬,郭雅洁.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4,45(12):132-135.

[10]朱殿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21,(03):105-106.

[1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10).

[12]高媛,司园园.民办高校将非遗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4,(12):9-12.

[13]彭晓丹.“非遗”项目传承与高职德育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2):88-91.DOI:10.16227/j.cnki.tycs.2024.0740.

[14]雷玥桐,水天慧,曾雅楠.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进高校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4,7(12):71-73+120.

[15]刘博深.全媒体时代高校“短视频+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探究[J].中国军转民,2024,(05):64-66.

[16]陈良,王甜甜.非遗进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以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为例[J].艺术研究,2023(2):104-106.

[17]马茜,杨军燕,刘鹏.地方高校非遗艺术传承教育述论——以渭南师范学院秦东非遗艺术传承教育实践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5):63-70.DOI:10.15924/j.cnki.1009-5128.2024.05.011.

[18]赵慧.基于高职德育下的祁太秧歌的保护和传承[J].北方音乐,2020,(11):49-50.

[19]韩晓晗,万小燕.以非遗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J].天南,2023,(01):86-88.

上一篇:生命价值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解析与对策

下一篇:融入南通特色的农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