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7.034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当非遗入银幕:《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音乐活化与文化启示

安静1 刘长飞2

1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广东省茂名市525000

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广东省茂名市525000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境的当代,影视媒介以其强大的叙事能力与传播效能,为传统音乐“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范式。本文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侗族大歌、蒙古呼麦、唢呐艺术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三大音乐类非物质遗产在电影中的叙事功能(氛围营造、角色塑造、主题深化),探讨其如何实现从“文化符号”到“叙事主体”的身份跃迁;结合贵州非遗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揭示传统音乐与当代影视融合对文化认同建构的启示;最终提出“影视赋能+跨界共生”的非遗活化路径,为传统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吒2》;活化传承;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UNESCO.(2023).Global Report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2]樊祖荫.(2019).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J].音乐研究,(3):45-56.

[3]乌兰杰.(2020).蒙古族长调与呼麦的艺术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32-41.

[4]张伯瑜.(2018).唢呐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12-20.

[5]李洋.(2025).视听通感视域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音乐叙事[J].电影艺术,(4):78-85.

[6]《中国电影报道》.(2025).导演饺子访谈实录[EB/OL].

[7]马克·约翰逊.(2025).《哪吒2》的声音魔法:东方非遗的全球表达[N].好莱坞报道者,2025-02-10(3).

[8]居其宏.(2024).非遗活化的音乐学视角[J].音乐研究,(5):23-31.

[9]《新京报》.(2025).《哪吒2》音乐制作特辑:唢呐与呼麦的创新实践[EB/OL].

[10]中国电影家协会.(2025).2025中国影视传播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1]王文章.(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2]萧梅.(2021).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播:媒介与文化认同[J].音乐研究,(4):1-10.

[13]尹鸿.(2023).影视与非遗融合的产业逻辑[J].当代电影,(6):5-12.

[14]雷达.(2024).《哪吒2》的文化意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J].文艺研究,(2):113-120.

[15]向云驹.(2020).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金大陆.(2022).影视媒介与非遗产活化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7):102-108.

[17]刘晓静.(2023).侗族大歌的国际传播:从巴黎到纽约[J].东南亚南亚研究,(3):89-96.

[18]李松.(2021).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文化认同[J].民俗研究,(1):1-8.

[19]张欢.(2024).影视音乐中的非遗元素:功能与价值[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45-53.

[20]黄永林.(2022).非遗与影视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34-42.

上一篇:贵州丹寨苗族蜡染蝴蝶纹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民族歌剧《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思政价值与课堂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