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翻译史是中西文化对话的重要镜像。本文以历史分期为经,以翻译实践为纬,系统梳理道教典籍及文化符号的译介历程,剖析其术语转换、哲学传递与文化适配的独特规律,揭示道教翻译在跨文明传播中“以道贯译”的深层逻辑,为中国宗教典籍外译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道教翻译;历史分期;文化负载词;哲学传递;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三卷)[M].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891.
[2]安乐哲,郝大维.道不离物:〈道德经〉的哲学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Kohn L.The Taoist Experience:An Anthology[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5]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11.292.
[7]何立芳,李丝贝.道教典籍语言隐喻认知特征解析与翻译[J].外语学刊,2017,(04):99-103.DOI:10.16263/j.cnki.23-1071/h.2017.04.019.
[8]文珊,王东风.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J].中国翻译,2015,36(04):24-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