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作为20世纪美国诗歌的转型者,其作品在自然书写、现代性反思与地域经验升华的张力中,构建了独特的诗学体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与跨学科理论阐释,揭示弗罗斯特诗歌的三重核心特质:其一,突破田园诗传统,以自然意象为生态批判、存在哲思与伦理困境的交织场域;其二,在传统格律框架下植入现代性焦虑,通过句法断裂、叙事模糊性及象征多义性解构自由意志神话;其三,将新英格兰地域经验转化为普世性人类寓言,实现“地方主义普遍化”的诗学理想。研究进一步探讨弗罗斯特的文学遗产,重审其“田园诗人”标签的局限性,论证其作为“隐蔽的现代主义者”对生态批评、存在主义及后现代诗学的启示价值,为人工智能时代重审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历史参照。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歌;现代性;地域性
参考文献
[1]张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时代内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1999):55-60.
[2]张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02(2006):49-54.
[3]高雨菲.论弗罗斯特悲情主义诗歌.201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A thesis.
[4]朱秀芳.“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生态理念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语文建设 29(2015):35-36.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5.29.025.
[5]汪翠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乡土想象与文化机制.”思想战线 41.05(2015):124-127.
[6]谢海燕.“试论始于自然、归于现实的哲思诗歌——评《弗罗斯特诗选》.”语文建设 .24(2020):85.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0.24.027.
[7]杰伊·帕里尼,and 雷武铃.“罗伯特·弗罗斯特和生存之诗.”上海文化 .05(2018):6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