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摘要:《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对婚姻家庭法律关系中意思表示的认定与适用作出细化规定,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意思表示真实性与家庭伦理冲突、形式要件与实质自由平衡等难题。本文通过梳理司法解释二的核心条款,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婚姻家庭领域意思表示的特殊性,并比较研究其他国家相关法律,区分身份行为与财产行为的效力规则,并通过类型化裁判规则实现意思自治与公序良俗的价值协调。
关键词:意思表示;婚姻家庭;民法典;司法解释二;身份行为
参考文献
[1]饶淑慧.《民法典》中的家庭伦理:源流、内涵及实现[J].道德与文明,2024,(06):36-50.
[2]王利明.《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的创新与适用,中国法学,2025年
[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理解与适用,人民出版社,2025年
[4]贺剑.论婚姻家庭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法学研究,2024年第6期.
[5]赵万一.婚姻家庭法与民法典关系之我见——兼论婚姻家庭法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实现[J].法学杂志,2016,37(09)
[6]卡门·弗莱勒,李昊,王文娜.德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与《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比较[J].中德法学论坛,2021,(02):76-94.
[7]李欢,李建伟.“虚伪”无须“通谋”:《民法典》第146条适用要件的历史解释视角——兼论德国法上“通谋虚伪表示”与中国法上“虚假意思表示”的异质[J].清华法律评论,2023,11(02):7-39.
[8]李佳佳.论《民法典》视域下典型亲属身份行为中意思自治的表达及限度[D].云南大学,2022.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