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2.084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离骚》的飞天远游金秸熙及其所构成的意象
金秸熙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1121;

摘要:《人物御龙图》呈现出战国楚人乘龙升天的景象,也传递出当时盛行的神仙思想。这一画面可与《离骚》中抒情主人公飞天远游的情节相勾连,由此可见屈原在创作时,汲取了当时楚人的飞天思想。在《离骚》中,诗人通过 “受冤离君”“远游求女”“飞升离世” 三次飞天远游的场景抒发情感,进而构建出 “飞天” 意象。这一意象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倾诉了诗人忠心侍君却遭猜忌的哀怨,也彰显出他不懈追寻理想的求索精神,更蕴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已然绝望,飞天远游本是他试图摆脱命运的尝试,却屡屡以失败告终。正是这种浓郁的悲剧色彩,极易引发人们的悲悯共鸣,也让 “飞天” 这一行为超越了单纯的情节范畴,升华为具有特殊意义的“飞天”艺术符号。

关键词:《离骚》;飞天远游;哀怨情感;求索精神;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J].文物,1973,(07):3-4+83.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韩高年.《诗》《骚》“求女”意象探源——从清华简《楚居》说开来[J].学术论坛,2017,40(01):17-24.

[6]刘操南.《离骚》“哀高丘之无女”解[J].杭州大学学报,1963(2).

[7]潘啸龙.《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J].中国社会科学,1993(6):181-191.

上一篇:冲突理论的衍变、特征及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应用

下一篇: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数学课程教学革新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