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10.047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文学的情感亏欠与叙事代偿

彭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本文以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为研究对象,聚焦“情感亏欠”与“叙事代偿”这一核心张力,探讨女性作家如何在社会结构、性别角色与个体经验的多重压力下,通过文学叙事实现情感补偿与主体重构。所谓“情感亏欠”,指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因性别规训、家庭期待与社会角色而长期压抑或未能满足的情感需求;而“叙事代偿”则是指女性通过文学创作,将被压抑的情感转化为文本中的想象性满足与价值重估。通过对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本文揭示女性文学如何以私语化、身体书写、记忆重构等叙事策略,完成对情感缺失的补偿性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建构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研究旨在深化对女性文学情感机制与叙事功能的理解,为当代性别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女性文学;情感亏欠;叙事代偿;主体建构;性别叙事

参考文献

[1]金莉.外国女性文学研究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J].外国文学研究,2025,47(03):52-59.DOI:10.19915/j.cnki.fls.2025.0042.

[2]王荣珍.“50后”作家底层叙述的情感亏欠与叙述代偿[J].文艺评论,2024,(04):56-64.DOI:10.16566/j.cnki.1003-5672.2024.04.001.

[3]刘萍.“疯女人”形象在英美女性文学中的叙事功能及策略研究[J].名作欣赏,2025,(23):134-136.DOI:10.20273/j.cnki.mzxs.2025.23.030.

[4]黄昊宇,刘瑜.消费浪潮下的主体性建构——从“私人化”走向“非虚构”的当代女性写作[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4(04):123-128.DOI:10.13974/j.cnki.51-1645/z.2024.04.020.

[5]王琳.革命内部的性别反思——以延安时期丁玲女性叙事的探索与转变为中心[J].中国文学研究,2025,(03):205-212.DOI:10.13399/j.cnki.zgwxyj.2025.03.026.

上一篇:波兰人名的历史与演变

下一篇:空间理论视阈下的《放生》及其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