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10.004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开展积极教育与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路径创新

姚璇

东莞市虎门宇桥学校,广东东莞,523900

摘要: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重构了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系统、心理韧性,作为应对数字逆境的核心心理资本,其培育模式亟待从单一教育主体向家校社协同范式转型。本文基于数字生态系统理论与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构建“韧性资本积累”分析框架,系统剖析数字化环境对学生心理韧性的解构机制,揭示家校社协同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梗阻。研究提出“三维驱动—四阶跃迁”的创新路径,通过数字赋能构建协同生态、理论嵌入设计课程体系、机制创新完善支持网络,最终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建构的韧性发展阶段跨越。研究为数字化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新视角与实践新范式。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心理韧性;家校社协同;积极教育;数字生态

参考文献

[1]马丽铭,张煌坤,吴燕妮,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与实践[J].2021.

[2]刘世元,张兆佳.发展性资助与大学生心理韧性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2024(15):170-172.

[3]祝智庭,沈书生.数字韧性教育:赋能学生在日益复杂世界中幸福成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4):8.

[4]付静蕾,陈红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生心理韧性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22(20):32-34.

[5]陈栩,陈琳.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4.

上一篇:技术融入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下一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跳绳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