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8.045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地方工科院校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与路径创新

吴疆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载体,亟需破解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难题。本文通过剖析当前高校科创教育现状与困境,结合某工科院校科技创新育人框架的实践探索,提出“机制—平台—生态—治理”四维路径创新:构建师生共创的长效协同机制,打造阶梯式全域实践生态链,深化产教融合价值闭环,建立数据赋能的创新治理体系,为地方工科院校破解科创教育碎片化问题、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产教融合;路径创新;新质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姜澎.破题教育科技人才“三链合一”,关键在人才[N].文汇报,2025-04-19(001).

[2]彭周,王义娜,陈瑞珍.“三大战略”增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部署[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5,(11):183-187.

[3]赵心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助力高水平开放的机制与路径[J].开放导报,2025,(02):96-103+111.DOI:10.19625/j.cnki.cn44-1338/f.2025.0020.

[4]梁玉洁,刘吉宇,冯星.科技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向度研究[J].才智,2025,(10):45-48.

[5]罗胤,朱桐,张晓彤,等.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25,42(01):98-105.

[6]郭利霞.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OL].重庆高教研究,1-6[2025-04-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8.G4.20250310.1744.006.html.

[7]潘威华,钟健,何韦颖,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与形成机制研究——以天软科技工作室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25,38(02):168-174.

[8]孙恒.运用智能科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就业,2025,(01):92-93.DOI:10.16622/j.cnki.11-3709/d.2025.01.019.

[9]王明玉,张贵清,李青刚.大学生科技竞赛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探析——以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4):26-27+30.

上一篇:新课标视域下再看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下一篇:现代箜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