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摘要: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文化重构过程。本文拟以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日译本为例,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中日译本核心概念中术语重构的文化差异。通过具体词例比较译者们对一系列核心术语的不同处理方式,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汉语和日语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更折射出中日两国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思想路径及文化心理。对比“幽灵”“阶级”“无产者”等关键术语的中日不同译法,能够深入理解术语重构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文献翻译;术语重构;中日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魏海燕.《共产党宣言》中日译本早期翻译传播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04)
[2]刘明远.基于文体视角的《共产党宣言》标点符号诠释[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
[3]方红;王克非.《共产党宣言》中日首个全译本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2014(06)
[4]吉田阳介.《共产党宣言》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5]李春兰;孔令翠;刘海鸥.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细节考证[J].当代外语研究,2024(12)
[6]魏海燕.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助推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