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 杏林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络病理论在消渴病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价值,阐明其在调和脏腑、通调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及缓解临床证候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23年1月10日至2024年1月5日就诊于某三甲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消渴病并发症患者92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络病理论辨证论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治则,处方中以黄芪、丹参、葛根、知母、山药等加减化裁,辨证参考舌红少津、脉细涩等络脉瘀阻之象,连续施治12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口渴、乏力、肢麻、舌象、脉象等)变化情况,辅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参考指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尤以口干舌燥、四肢麻木、神疲乏力等主症减轻显著。舌象由红、暗转为淡红,脉象由细涩趋于平和,证属“络脉瘀阻、气阴两虚”者改善明显。辅助观察指标亦显示观察组血糖水平、微血管功能及神经传导状态较对照组改善显著,总有效率达84.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安全性良好。结论:基于络病理论的辨证施治有助于疏通络脉、调补气阴、活血化瘀,能明显改善消渴病并发症患者的证候表现,且临床疗效确切,体现出中医治疗的整体观与辨证观。该研究从中医思维角度为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学参考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医络病理论;消渴病;糖尿病并发症;微血管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参考文献
[1]高睿睿,王恩龙.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偏头痛中医学病机及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2025,21(01):172-175.
[2]刘波,谢卓霖,裴文丽,等.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4,43(08):138-140.
[3]唐春颖,于世家.于世家从气虚血瘀论治消渴病兼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25,52(02):18-21.
[4]姚晓文,刘可,张耀庭.林家坤教授诊治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中医经验拾萃[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二十辑).萍乡市中医院,林家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江西省阳气学说重点研究室;,2023:52-57.
[5]魏聪,贾振华,常丽萍.中医络病学科研究回顾与展望[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脑血管络病重点研究室;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202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