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导刊
  • ISSN:3079-9007(Print) 3080-148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486.25.11.065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江苏方志在江户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以《江阴县志》为中心

李玉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随着中日间文献交流与跨文化知识转译研究的深化,中国方志在江户时代日本的传播路径与功能性接受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本文以《江阴县志》为研究核心,通过版本考据、引文分析与跨文本比对的方法,探讨其在日本江户时代本草学、语言学及俳谐文化等领域的传播机制与知识再生产模式。文章通过对《大和本草》《重修本草纲目启蒙》等典籍中相关条目的系统梳理,发现《江阴县志》在日本并非作为整本“对象性文本”被阅读,而是以“工具型知识碎片”的形式被有选择性地吸收与转化。研究结果显示,《江阴县志》在植物形态描述、物产名称注释、地方俗语阐释等方面,为日本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地方性知识支持。例如,《大和本草》多处直接引用该志中的物产条目以丰富植物知识系统;《锦窠植物图说》则将其嵌入植物分类描写中,与西方博物学体系进行融合;而在《增补俳谐岁时记栞草》等季语集成中,其节令用语与民俗知识被广泛转引,强化了俳谐文化的文化注解基础。此外,唐话辞书《应式六帖》也吸收了该志中的部分节俗表达与方言词汇,构成“隐性语料库”。本文指出,《江阴县志》的知识体系因其条理分明、信息密度高,具备较强的内容可提取性与结构重组可能性。这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具备“去整体化”“碎片化”接受的适应特性,体现了中国地方志知识在异文化语境中的解构性再组织与功能性重构。综上,本文不仅揭示了中国地方志在江户日本的实际接受面貌,也为理解传统地方性知识在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可迁移性与适应性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江阴县志》;江户日本;地方性知识;传播模式;知识转译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619+631.

[2]劉偉婷.江戸時代における『本草綱目』の受容について―『大和本草』の考察を中心に―[J].国際文化研究(オンライン版),2024 (30),56.

[3]貝原篤信.大和本草(卷十二)[M].永田調兵衛,1709-1715,1-28.

[4]伊藤圭介.錦窠植物図説(楡科 欅譜)写本[M].1803-1901,26.

[5]伊藤圭介.錦窠植物図説(橙橘科 橘譜)写本[M].1803-1901,106.

[6](明)赵锦修、张袞纂.(嘉靖)江阴县志卷六[M].明嘉靖刻本.

[7](清)沈清世修、陳寅亮纂.(康熙)江阴县志卷五[M].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8]蘭山小野先生口授[他].重修本草綱目啓蒙(卷十七)[J].菱屋吉兵衛 [ほか9名].1844,31.

[9]植木久行.『増補 俳諧歳時記栞草』所引漢籍考[J].人文社会論叢 人文社会篇.2009(21),26.

[10]曲亭馬琴編、藍亭青藍補.増補俳諧歳時記栞草[M].河内屋和助等(三書堂),1851,68.

[11]長澤規矩也 (编).唐話辞書類集第12集[C].汲古書院,1969,487.

上一篇: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平台经济下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