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98;
摘要:该论文基于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结合最新研究数据,探究Z世代“丧”“佛”文化的网络舆情亚文化属性,梳理杨慧民、刘鸣筝等学者研究确立“抵抗—疏解”分析框架,指出“丧”文化以“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等自嘲解构主流成功学体现软性抵抗,“佛”文化借“三不原则”“佛系备考”构建心理防御疏解情绪。二者协同共生,进一步揭示其本质为具符号化传播、情感共鸣、低烈度表达特征的“情感舆情”,既发挥“社会安全阀”作用,也存在消解行动力问题,最后提出治理需从“管言论”转向“懂心情”,通过倾听青年结构性压力诉求、用亚文化搭建“青年烦恼树洞”等疏导渠道、优化现实环境,将青年情感表达转化为社会进步动力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关键词:Z世代;网络舆情;亚文化
参考文献
[1]薄小永.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5,(16):20-22.
[2]杨慧民,白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向作用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7(04):92-101.
[3]林颖颖,农百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交媒体舆情挖掘——基于ChatGPT与Sora微博话题的计算传播分析[J/OL].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2025-08-28].
[4]吴琪琼,叶芬梅,马超俊.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难点与优化路径[J].新闻世界,2025,(06):49-52.
[5]王景洵.情绪茧房下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共振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5.
[6]李雅萍,康峰卓,耿心雨.自媒体时代景区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化与应对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5,11(08):66-70.
[7]雒辛芃,闵浩楠.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事理图谱构建与预测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25,(05):28-30.
[8]刘鸣筝,王硕.青年媒介化愤怒的产生与表达——基于“孔乙己文学”事件的扎根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5,78(01):66-79.
[9]吴朵美.Z世代青年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及其治理——基于浙江省6所高校的调研[J].传媒论坛,2024,7(23):14-16+24.
[10]熊铮铮,徐旭龙.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新闻战线,2024,(2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