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桥北国有林管理局,陕西省延安市富县,727500;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低效人工林改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围绕这一主题,系统探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的可行路径。研究首先剖析低效人工林形成根源,包括早期造林时忽视适地适树原则、长期缺乏科学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滞后等因素,这些问题导致林分生长不良、生态系统脆弱。继而阐述改造工作的迫切性,其不仅关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更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通过梳理不同区域的改造实践,如南方桉树林的树种混交改造、北方杨树林的结构优化案例,提炼出科学规划造林布局、合理选择乡土树种、完善抚育经营体系等实用策略。研究证实,这些改造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稳定性,同时提升木材产出与林下经济收益,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低效人工林;改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凯博.渭北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人工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2]颜文芳.小陇山林区生态功能评价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验[J].中国林副特产,2016,(06):97-100.
[3]李桃根.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的分析[J].乡村科技,2024,15(17):113-116.
[4]张正文.会泽县低效林现状分析和改造技术[J].绿色科技,2021,23(13):120-121.
[5]张锦梅,西宁市南北山低效人工林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19-07-26.
[6]单笑笑,郑淑霞,马玉林,等.青海东部山区低效人工林类型及评价体系构建[J].青海大学学报,2018,36(05):15-21+26.
[7]张海涛,宫渊波,付万权,等.川南马尾松低效人工林不同改造模式后枯落物持水特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04):136-141.
上一篇:统计方法在经济数据预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休闲食品供应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