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00;
摘要:《孟子》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其文学成就不仅在于逻辑严密的论辩和气势磅礴的文风,更在于其文本内部复杂的“文体互渗”现象。《孟子》在散文这一主体形式下,有机融合了对话体、寓言体、论辩体、叙事体乃至诗歌的比兴手法。多文体的交叉与渗透,极大丰富了《孟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其在严谨的逻辑推演之外,更具形象性、故事性和情感冲击力。这种文体互渗融合现象,是其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依然保持强大文学魅力与思想活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孟子》;文体互渗;对话体;寓言;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1.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0.
[3]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9.
[4]章沧授.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26.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
[6]王艺雯.《孟子》的文体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J].许昌学院学报,2013(3):31-34.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宋海燕.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J].当代家庭教育,2019(2):18-19.
[9]董梁.试论《孟子》论辩文的必然性和历史价值[J].安徽文学,2014(5):66-67.
[10]龙芳.《孟子》引诗情况探析[J].今古文创,2025(20):44-46.
下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探索